最近,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正在醞釀這樣一條規定:要求每個學生每個星期都給父母打一次電話,彙報學習情況,並讓父母提一個學習要求。學生將電話情況上交院團委後,可獲1至2分的蒸烤箱學分。
  這個設想,緣於學院上周舉行的一次特殊班會——讓100多個學生以PPT的形式,介紹自己的家鄉和家庭。然而,一圈介紹下來,不褐藻醣膠少學生談到自己父母時“沒話可講”。當地媒體就此作了隨機調查,發現“一個班級30多人,70%的學生一個月才同父母通一兩次電話,而電話內容無疑是要生活費。”
  大學生的親情觀念到底怎麼樣?11月19日,記者委托南京財經大學社會景觀設計調查實驗室研究生勾姝宇組織了一項隨機調查,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5份。調查發現,就現在的大學生親情觀念,2.53%的學生認為“淡漠”,72.41%覺得“一般”,25.06%選擇“濃烈”。7%的學生一兩個月才給父母打一次電話,大部分學生(58.75%)一周與父母通一次電話。在“您覺得大學生都是需要父母給生活費了才給家裡打電話,這種情況多嗎”一題中,選擇“非常多”、“多”和“一般”的共占52.66%,而持否定意見的占47.34%。
  從調查看,大學生的親情觀念並非那麼不盡如人意。那麼,為什麼房屋貸款很多父母還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親”、不夠“粘”,覺得電話打得少,來了電話也寥寥數語,“除了要錢就沒別的話要說”?
  揚大體院黨委副書記解小青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因為獨生子女多,在萬千寵愛中長大,只有自我而無他人,不知感恩,有些孩子打小就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親子感情淡漠;另一方面,也有的父母粘孩子住商不動產粘慣了,一旦離開就不適應,而孩子到了大學,玩伴多了,情感有地方寄托,很多大學生羞於表達也不知道怎麼表達對父母的關愛。
  “‘打電話、得學分’,目的是讓學生從電話報平安、聊家常等小事做起,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知恩、感恩之心,引導大學生重親情而且會表達、願表達。” 輔導員桂翔說,自從開了班會、搞了活動,這幾天,同學給家裡人打電話的頻次明顯增加。
  而南京工業大學團委書記劉大衛對此有不同看法:“‘90後’大學生同父母的交流方式,跟以前人們不一樣,打電話次數的多少、能不能記住父母生日,這些並不一定能代表大學生親情觀念的強弱。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註入,光讓學生給父母打電話、記住父母生日、給父母洗腳,也是無助於大學生親情觀念增強的。”他認為,揚州大學創新大學生親情教育模式,值得鼓勵,“而用學分的形式進行約束,實際考核和操作起來可能有難度。”
  “重視培養學生的親情觀念和健全人格,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這是對的。但是,親情培育和感恩教育,一定要避免流於形式。”南京師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王建華教授提醒,一些大學生親情觀念淡薄,這值得註意,“‘百善孝為先’,大學應該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情感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然而,親情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學校適宜循序引導,若在校園把親情教育形式化、機械化,反而適得其反。”比如,孩子在家主動為父母洗腳捶背,感人而溫馨。但是要把給父母洗腳、捶背變為一種有組織、上規模、大場面的活動,這種過於刻意的形式主義方式,反而導致親情尷尬。
  本報記者 王佩傑 張晨 鹿琳 劉慶傳  (原標題:學子親情表達,到底該怎樣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v98zvsmw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